交谈伊始,王作楫秉承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首先向我明确了一件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专有名词事实上不够准确,确切地说,它应该叫做“无形文化遗产”,与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有形文化遗产”相呼应,组成我国完整而灿烂的文化遗产体系。这些有形的实体与无形的工艺相结合,或许才能最恰切地注解我国纵横五千年的文化文明史。而最早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则是日本,这也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无断层的文字几乎完整地记录下了中国从蛮荒走向文明的整部血泪史,它融合了老祖先们最纯粹质朴的智慧,成全了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
那么,申报非遗的标准究竟有哪些呢?作为著名民俗学家、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证委员会委员王作楫明确指出在评定非遗过程中,专家团队最看重的五点标准:首先,要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这是非遗的根与源,脱离开根源,单单依靠历史传说的渲染当然是不够的。或者其历史渊源不少于一百年,或者它已相传了三代,具有传承性,若两者皆不具备,那么它便没有资格参加非遗的评审。其次,必须要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或许这便应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性在非遗评定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传承过程。这项技艺在过去的传承过程中或许出现过断代,但必须呈现承接性,出现传承人。这是申请非遗必须具备的最重要三个条件,因为这三个条件都将指向性对准了遗产“二字”。第四,允许它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变异。如福建惠爱女的服饰,它延续了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演变成了如今爱美女人所钟爱的露脐装,只是今天的女人将惠爱女传统服饰中的里衣拿掉了,直接以肚皮示人。这是非遗在传承中发生变异的典型案例。最后,允许它在今后的变异中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潮流,更贴合年轻人的需求。
同时,王作楫还向我们详述了申报非遗的程序。申报非遗一定要有申报单位,它可以是民间的,也可以是政府的,还可以是地区的。有了申报单位,还必须有传承人,家传收徒均可,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技艺。具备以上两点,申报人就可以递交论证报告了。在论证报告中,不仅要说明申报单位与传承情况,更要说明该项目目前的确处于濒危之境,若放弃抢救便会很快失传,同时要说明抢救它的必要性及依据。王作楫同样以一个申请非遗成功的鲜明案例让我更加清晰了论证报告的要求。
门头沟曾申报了一项棺材的制作工艺非遗项目,这显然会因违背如今国家提倡的火化与海葬政策而被枪毙,王老建议从这个特殊行业在木工行中的特点入手,将题目改成斜木行的制作工艺。同时,王作楫为传承人列出了四项论证理由:第一,这种工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弃之可惜,绝不能丢;第二,以后在考古发现中难免遇到棺椁复原、展览的情况,所以不能丢;第三,在制作影视作品道具时,这种技艺便可派上用场;第四,这种技艺现在依然用得上。人们可以将棺材缩小成骨灰盒,无论在情感上还是意义上,它都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与论证报告配套的还有针对申报这项工艺所拍摄的工艺过程短片,8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12分钟。现在的非遗审批比以往更加严格,已取消了项目直接申请国家级非遗的资格,必须逐层申报,从区级到市级再到国家级,层层推荐,最高可由国家推荐给联合国。
申遗成功后的第二年,还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要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的保护与约束,他们享受政府的扶助资金补贴,但同时也有义务收徒,继续将他们的技艺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传承人们逢年过节都要到公共场所中与老百姓亲密互动,将他们的技艺中极简单基础的一部分现场传授给百姓们,达到全民普及。每逢年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他们便会集中与百姓互动,就北京而言,陶然亭是每年举办此类活动最多的场所,此外还有龙潭湖、地坛、首博等等,也同样会定期举办非遗普及活动。而王作楫最着重强调的并非此类场所,而是学校。他很笃定地说,传承人一定要下学校,非遗必须从娃娃抓起,他们要从大中小学教起,有的甚至要从幼儿班教起,只有这样,中华民族这些灿烂而悠久的工艺文明才会源远流长,永不枯竭。孩子,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濒危手艺,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论证报告,一摞摞地摊开在专家组的办公桌上,究竟该如何把握这种欣欣向荣与日益衰微之间愈发尖锐的对立,已引起了更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赵阳/文 刘珂/摄影)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