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全国的红木卖场简单地做了一个调研统计,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全国,仅仅在红木家具主要产区,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红木产业园区及大型红木家具专业卖场(3万平方米以上的),总面积多达1000多万平方米。这还不包括非产区(各主要城市)的大型专业或综合的红木家具卖场。而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大型园区及卖场待建或即将开工。照这样下去,不出3年,以红木家具主产区为主的新建大型专业红木家具展卖场就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注意:这里我们说的是红木家具的主产区,不包括其他地区的专业或综合红木家具卖场,也不包括企业自营的卖场或专卖店。这实在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可以算一算帐。近10年,特别是近一两年,全国的红木家具生产厂家数量增长很快,总量在2.5万家左右,这应该是大大小小全算上的数字。两年以前,大约在2万家上下,近两年增长了近30%。企业数量增长了,但从业员工数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原因在于,增加的这些企业,一大部分是从母企业裂变出来的。看着老板发财,骨干工人便蠢蠢欲动,也想自己当老板,于是拉几个工人跳出来单干,就这样裂变出一家新厂。为什么现在工人那么难招?新厂多是原因之一。
不过我们也看到,年年都有新厂诞生,年年也都有小厂倒闭,尽管新厂比倒闭的多,但工厂总量并没有翻倍式的增长,尤其是从业员工总量,并没有多大的增长。员工总量决定生产能力,而不是工厂数量决定生产能力。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生产能力(产品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卖场面积却增长了数倍或数十倍,这是很大的一个不平衡。
其次,我们也许都注意到了,近两年,红木企业都在扩大自己的领地。他们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把大笔的租金交给别人,不如省下钱来买地建店。租金给了别人自己啥也没剩下,自己置房子置地算是投资。所以纷纷建厂房修展厅,而且一个比一个规模大,这形成了一股潮流。问题也恰恰就出在这里:他们的产量是有限的!这两年市场形势好,许多企业的产品供不上卖,产品存货少,自家店里都摆不满,哪还有产品进别人开的店呢?
再说买家。买家分两类,一类是经销商,一类是终端消费者。这两年虽说两类人都在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远不及卖场的增长速度。太多的卖场稀释了客流,我们知道,无论是厂区卖场还是各城市卖场,许多都是门可罗雀。现在都这样,那么以后呢?不用说大家都想得出。
毫无疑问,一个争商户、争顾客的恶性竞争局面即将到来。而在这之后,很可能会迎来一个全国红木家具卖场的大洗牌,发生时间估计在2017-2018年。那个时候,由于难以产生销售流量,一些卖场将难以支撑,其结果,或者倒闭,或者转产,同时另一种情形也会发生,那就是,由于部分商铺卖给了个人,产权已经转移,开发商或者商场运营单位难以对其控制,一旦生意不好,商家可能会独自进行处置:锁门,当做库房,转让或转售,出租,并且改做了卖服装或者小商品或其他什么。一旦这种情形出现,红木商场实际上就名存实亡了。不过,这些情景还都是未来时,眼下人们看到的都是美好的幻景,它像一只肥皂泡,五彩,而且越来越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开发商们怎么看呢?有的不清楚,有的清楚。我们知道,这些大型卖场的投资人大多是房地产商,少部分为红木企业老板,他们有各自的心态:
1. 真心想进入红木行业,成为其一分子,或者是想回报家乡,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2. 觉得开商场能赚钱。
3. 房地产调控,住宅不好干了,转身商业地产,看中了红木产业,试水。好,干下去;不好,华丽转身,反正拿到了土地。
4. 圈地。
5. 圈钱,争取拿到文化基金。
6. 其他意图。
不管什么心态,我们可以断言,投资项目的老板,只有真正把自己划入到红木产业中,使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真心地喜欢红木产业,真心地为红木产业做事,他才可能把这个项目做好。以投资的心态、投机的心态、赚钱的心态等,是难以做好的。一旦发现泡沫有可能破裂,最先逃跑撤离的,一定是他们。
我们分析了投资方,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入驻企业的心态。当然,许多是为了真正卖货而进入。但也有其他目的的,比如,有的企业生产空间小,展厅却占去了不小面积,为了给生产车间腾地方,到外租店;有的把买店面作为一种投资;也有的是将其当地产项目买下,日后可作为贷款的抵押物,等等。
不管各方是什么心态,在此我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现象及未来趋势,谨慎投资。当然,危机之中必有商机,全凭各自的眼力与招数。
(来源:微信红木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