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采用了徽派建筑的设计,园景取于苏州园林,营造了一种烟雨江南情调。这并非简单的浪漫主义情怀的展现,而是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给黄花梨开辟一片净土,再现宋元时期文人的江南。她代表的,就是文人的精神,文人的风骨,文人永恒不变的坚持。
初入元亨利文化艺术示范馆,我便迷醉在这一间间的书房之中。面前价值连城的全套黄花梨明式家具、黄花梨特有的幽香,甚至精心的布局设计都未能吸引我的目光,我最初的感受,唯有宁静。一步的距离,便进入另一个世界。仿佛心跳变得缓慢,仿佛能听到思考的声音,褪尽繁华,归于平静。那样的享受,是在别处绝难体会到的。
我想,这大约就是黄花梨极受士大夫追捧的原因。固然,黄花梨“质地坚硬能入药,纹路细腻油性高”,优点不计其数,买卖人可以编出很多的顺口溜,成日叫卖赞颂。可文人不是商家,未必会买账。真正成就黄花梨的,还是她的气质和风骨。
文人是坚韧的,尤其是宋朝没落到明朝兴起之间的文人,坚守着文人的精神,用纯粹、平实却无声的姿态彰显他们的情怀。朝代的更迭让诸多文人从朝廷回到乡野,带着他们惊世的才华、书写在血脉之中的高傲和绝不奴颜媚骨的固执,守着一片内心的净土。这不就是黄花梨的风骨么?坚韧、华美、高贵却永不媚俗。
这恰恰是浮华的现代社会所欠缺的。极端的追名逐利,没有原则,没有尊严,没有底线,整个社会似乎都沉浸在一种盲目的疯狂之中。而元亨利试图填补的,正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短板。
黄花梨带给人们的,是从内而外散发的一种文化之美。在器物与人的磨合和交融之中,引导着人们回归中式的生活,唤醒沉睡在每个人心中的文士情怀。
元亨利主人杨波爱煞了黄花梨,为振兴和保护黄花梨文化不遗余力。海黄几近绝迹时,他就自掏腰包在海南种下几万株。他说他此生虽然看不到这些黄花梨成材,但好歹给子孙后代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