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电视上播放了越调电影《诸葛亮吊孝》,六十多岁的父亲看着电视,吧嗒了两口烟跟我念叨说:“哎!申凤梅走了19年,你奶奶走了也有17年,一看‘诸葛亮’戏,我就想当年的事!咱那个板凳没丢吧?”我赶忙答道:“没丢,好着呢,就放在西屋桌子下面,您隔几天就问一遍。要不您看看去!”哪知,父亲还真向西屋走去了……
1991年夏天,我还在读小学,江淮一带好几个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水灾,我们豫南临近淮河的地方也没幸免,因为村子里都进了水,县里把乡亲们都安置在乡中学的操场上。洪水冲坏了房屋,冲走了禽畜,还有不少乡亲也被卷走,所幸我们一家人能够平安地在这里团聚,作为一家之主的奶奶已经极为欣慰,口中不停地念佛。到了9月初,水退了,父亲和二叔、姑姑等壮劳力在政府组织下回村收拾房屋、安排重建,奶奶带着我和其他弟妹留在了帐篷里。
申凤梅(1927年—1995年),名扬天下的河南越调艺术大师,上世纪六十
年代,她扮演的诸葛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褒奖,有“河南的活诸葛”之称。
那天午饭后,大家正在树下聊天,突然远处有人喊道:“申凤梅来了!‘活诸葛’来了!”许多人向操场中心涌去,奶奶一听眼睛亮了,拉着我们挤了过去,竟然还挤到了最前面。没有舞台、没有化妆,只有几个身着便装的演员,在琴师的伴奏下演唱,边上拉了一个横幅“河南越调剧团慰问灾区群众”。奶奶兴奋地指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对我们说:“那就是申凤梅!咱河南的‘诸葛亮’!”当时唱的是《收姜维》里的“三传令”,好多乡亲边听边跟着哼哼,唱完一段大家不停地叫好,一次次要求再来一段。
有的乡亲是搬着板凳过来的,有的直接坐在地上,奶奶爱干净,不愿坐地下,小脚站在那里四十多分钟,竟然一点不觉得累,我们当时也跟着听入了迷,忘了给奶奶找个座。这时“诸葛亮”问大伙:“乡亲们,还想听哪段呀?”奶奶带头回答道:“再来段《舌战群儒》!”大伙跟着一起说:“对!就来这段!”申凤梅这才注意站在那里的奶奶,突然走过来拉着奶奶的手问道:“老嫂子,多大年纪了?”
奶奶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身为“普通追星族”,居然被“大明星”拉住了手,激动地有点说不出话,只是直勾勾地盯着眼前这个老妹妹,等了好久才说道:“72了,老了!”申凤梅回过身,把原本用来放琴匣子的一个方凳,搬了过来,“老嫂子,坐着听我唱!要不怪累的!”奶奶显得更加激动了,拉着申凤梅的手不住点头。
演出又继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的时候申凤梅还不忘和奶奶告别,“什么时候想听我唱了,我还来呢!”奶奶刚要把凳子还给她,却被拦住了“这凳可结实呢,是当初从地主家里分的,留着用吧,你们在这里家什带的不齐全,你拿着坐着方便,也是咱老姐俩的一个念想!”奶奶点着头,跟着乡亲们把剧团送出老远。
当天晚上好多人都过来找奶奶聊天,看那个凳子,村里的老木匠张爷爷还说:“这是老红木的,做工极好,有枨、有牙条,一看就是早先地主家里出来的东西!”大家都羡慕我家得了宝,这个小凳子也给奶奶带来了无限的光彩,从此凡是出门遛弯都带着。
1995年6月,一代越调泰斗申凤梅不幸逝世,奶奶知道后,盯着那个红木凳子掉了好几次眼泪,没事就念叨起当年的那次演出。1997年7月,香港回归几天后,78岁的奶奶也故去了,那个凳子从此被放在了她生前住的西屋里。每当再次听到那熟悉的越调旋律,家里知道这段往事的人,思绪就如同那绕梁的余音袅袅不绝…(李泰华/文)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