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中国家具的产生上可溯至新石器时代。自夏、商、周三代,人们多是席地而坐,用篾编成席,筵作铺垫。其间,也出现了床的记载。《战国策·齐策》所云:“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牙床。”至汉,“床”使用得更加广泛。用于载人者皆称床。汉代刘熙《释名·床篇》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人所坐卧曰床”。西汉后,又出现了称为“榻”的坐具。从出土的大量汉墓画像砖、画像石和汉墓壁画中,发现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各层面使用的榻、案、几等家具。
魏晋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绘画鼻祖、无锡人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卷》就有坐榻、大床、折屏和曲足案,表现极为丰富、完整。隋唐五代时期家具所表现出来的等级和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画中主要人物垂足而坐与围绕他的人们的不同姿态所形成的主仆关系一目了然。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二十五卷·民俗画卷》,第43页26号图肉坊壁画中所表现的门前设两张肉案,第66页49号图所表现的宅内设置正房炕上放有小炕桌。三人盘腿而坐,促膝交谈,屋内墙壁整屏风画景。50号图表现的坐卧家具。此画右侧上下均是床,左侧上是榻,榻的靠背上搭挂衣物,左下为椅,一僧人正在椅上禅坐。可见,隋唐时席地坐与垂足坐是并存的。但凳、床、榻、椅等家具已发展起来。
至宋代,虽然在床榻等家具中仍保留着唐五代时的遗风,但家具种类功用更加丰富、品种更加多样。单凳就有方凳、圆凳、条凳、春凳,名目繁多。我们从宋代的绘画中就可以看到家具的发展完全不同于前朝历代。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结构上基本定型,具体形制也让我们从当时的绘画中看出家具在各个方面的展现,领略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多样性,和家具形制、家具功用的多样性,了解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生动的细节。如宋徽宗的《听琴图》出现的琴桌和高几,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市井店铺家具等等。从帝王将相、闲人雅士到市井平民,都将家具与特定人群的特定生活紧紧相连。
宋代家具实物极为少见,我们也只能从宋代的绘画作品和墓室壁画中有所观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无锡市所辖的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出土杉木一桌一椅。其工艺考究,桌面之框已采用45度格再榫连接,框内有托挡两根,用闷榫连接,桌面上下前后均饰牙角。这与宋代出现的《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著作一样,反映了宋人在技术工艺和艺术表现上的理性精湛,体现了宋代科技、文化、艺术所达到的历史高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则大放光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代家具,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民间工艺的历史背景中发展成熟并走向高峰的。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